脂质体作为纳米药物的常用载体,在药物合成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在靶向递送方面,仍存在着许挑战,纳米药物该如何实现靶向递送呢?精准递送一直是困扰大家的难题 。
靶向方式分类
a.被动靶向
b.主动靶向
c.内源性靶向
被动靶向:
依赖于调整纳米颗粒的物理性质,如大小、形状、硬度和表面电荷,使其与解剖学及生理学相结合。例如,调节纳米颗粒的大小可以确定纳米颗粒从不连续的血管(如肝脏和脾脏中的血管)外渗的趋势。
主动靶向:
用化学或生物的方法修饰纳米颗粒的表面,使其特异性地与靶器官高度表达的受体或其他细胞因子相结合。例如,用单克隆抗体修饰纳米颗粒,以使核酸传递到难以转染的免疫细胞中。
内源性靶向:
内源性靶向包括设计纳米颗粒的组成,使其在注射时与血浆蛋白的一个不同的亚群结合,从而将其引导到目标器官并促进特定细胞的摄取。例如,参与体内胆固醇运输的蛋白质已被证明是脂质纳米颗粒有效的肝细胞传递所必需的。